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大力推进整合区域内的医联体建设,将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庞大医疗联合体,并在提高基层医院门诊统筹报销额度等配套医改政策的驱动下,提升了基层一、二级医院的首诊率,有效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京津冀这种专项医疗大医联体建设不仅缓解了外地患者进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将先进医疗技术传播到落后地区,带动了落后地区相关项目医疗水平的迅速提高,激活了当地医疗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对医联体建设调研中发现,黑龙江省当前医联体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处于医联体最顶端的三级医院普遍人满为患;处于承上启下的二级医院喜忧参半;最基层的一级医院普遍门可罗雀,生存艰难。“区域联动,医疗资源共享”,让患者“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诊制构想远未实现。
在调研中发现,三级医院的专家认为,到一级社区医院“蹲点”医疗,要么是一天没一个病人,要么是来了病人看不了。因为大医院分科太细,他们通常是某一高精尖领域里的专家,但在大众化的常见病面前却不如社区全科医生能力强。他们抱怨在社区对不上业务口径,即便遇上了本专业领域的患者,基层也没有得心应手的检验、治疗设备,还有一个原因是社区医院没有三级医院的常用药物,最终造成“英雄无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处于承上启下的二级医院喜忧参半,喜的是部分二级医院因地处僻远而暂时患者云集,忧的是多数二级医院待遇留不住名医。以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二医院为例,它地处康金井,距离呼兰区内有30公里,距离哈尔滨市区有60公里。目前,该医院是周边的许堡、二八、石人等乡镇医院中医疗设备最好、医护人员配备最完备的二级乙等医院。如果该二级乙等医院能够良性运转,不仅能满足本区域内3万多居民的医疗需求,而且对周边20余公里范围的乡镇医疗市场也能起到带动作用。但是,目前呼兰区第二医院却因“名医”少,造成患者不信任二级医院,出现患者相对较少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呈逐年“发酵”态势。
在走过的社区一级医院中,“门可罗雀”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这些一级医院不仅具备了国家要求必备的医疗科室和基本生化等检验设备,有些社区医院甚至还配备了远程会诊的“云医疗”系统,而造成这些一级医院“门可罗雀”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足量的病人和基本药物。其中,基本药物越是廉价越是经常断档,其中点滴用的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水也会经常断档。同时,社区医务工作者强调上级业务主管单位对他们检查限制较多,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许多治疗心脑血管的中药针剂药物不许基层使用,不能满足患者需要;二是强迫行动自如的慢病患者住院治疗,出现“挂床”现象。三是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低、工作任务重,长期的付出与收入不对等,造成青年医务工作者在基层“站不住、留不下”问题。
面对诸多困难,部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不得不减少医疗服务,将工作重点放在卫生防疫上。社区医院减少甚至放弃医疗服务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倡导医联体建设,解决名医下沉。在大力倡导医联体建设中,要首先解决名医下沉问题。我们认为过去行之有效的医生晋级必到下级医院工作一年的规定必须严格执行,根据海南省陵水县的经验是名医要重点下沉到二级医院,这样专业口径,也容易形成专项患者群。同时,侧重打造社区一级的特色医疗项目,以确保名医下沉有对应病种的患者。
二是要切实解决基层医疗单位缺药现象。例如,北京市在2016年就实行了105种大医院慢性病药品进社区的改革。而且,目前正在医联体框架内推进2510种药品下放社区,实施了凡在大医院能报销的药品,在社区也能报销的改革。对此,黑龙江省也应加快相应改革的步伐才能让基层医疗单位健康快速发展起来。
三是要建立家庭医生负责制。对于慢病及长年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家治疗、用药、点滴等,由家庭医生负责。
四是激励基层医务工作者。学习北京市提高基层绩效工资总量上浮两成做法,激励基层医务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同时,建议取消对基层社区慢性病患者打点滴必须硬性住院的规定,让基层医院放开手脚对这类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实行灵活的人性化管理。
五是医保报销实行分段式改革。在切实解决基层医院用药难的基础上,建议积极尝试对所有住院患者的医保报销实行分段式改革,即按具体病种区分医疗救治期和医疗康复期。凡是医疗康复期的患者必须在向下转诊的基层医院进行,以切实解决目前转诊只往上转不往下来问题。
文章来源:《黑龙江医学》 网址: http://www.hljyxzzs.cn/qikandaodu/2020/092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