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势力,在加紧武力侵华的步伐中,其在东北各地的新闻机构,则充当其“密探员”与“先锋队”的角色。当时不用说国人报纸,就是《远东报》这样的俄国大报也难以抗衡日本报纸。
正如日文周刊《吉林时报》1930年12月3日所刊《一九三0年东北三省民国报纸调查》一文所说:“东三省的新闻事业完全处于日本言论势力笼罩之下,所有中国报纸的发行份数加一起,恐怕也不能与《盛京时报》《满洲报》《泰东日报》三社相抗衡。”[1]当时整个东北报业的格局即是如此。这3家报纸是日本在东北出版的6家中文报中的佼佼者,期发数合计约为五六万份。日本在东北的报刊、广播和通讯社等新闻媒体,与“红白之争”剧烈的俄文报刊不同。它们虽然也有如“满铁系”与“反满铁系”之类的派系争斗,但是都鼓吹武力侵华。原来不主张武力侵华的金子雪斋去世与傅立鱼被日本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后,标榜独立民间地位的《泰东日报》也被纳入日本军国主义掌握之中,成为其侵华舆论工具之一。
一、黑龙江地区的日系报纸及其背后的政治势力
当时作为日本在东北最大的经济、政治一体的侵华机构——满铁,充当了日本帝国主义其向东北进行新闻扩张的主导力量。其向北满地区进行扩张主要使用以下四个手段:“直接出资收购、创办日本报纸;拨经费,以‘拨款’、‘津贴’的名义收买黑龙江地区的日本报人;收买中国报刊及中国报人;控制广告投放,侵蚀中国报业投放达到控制言论的目的。”[2]
对日本在东北各新闻媒体的侵华实质,当时东北有识之士曾撰文揭露。哈尔滨《国际协报》的“一九三一年新年专刊”,曾发表该报副刊主编赵惜梦长文。文章首先列举日本当年在东北的约40家报纸、月刊与通讯社的简况,接着从五个方面剖析它们的侵华“使命”,即一是日本政府的密探员;二是一切侵略的先锋队;三是统帅日侨的司令塔;四是东省政府的泻肚剂;五是东省同胞的麻醉剂。为此,作者呼吁东北当局与新闻界“连同一气”,“积极的努力合作起来”,共同对付日本的挑战。[1]
《极东新报》创刊于1918年11月1日,是日本人在哈尔滨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报纸。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经济势力乘机进入北满,侨民大为增加。1916年春,日人黑田禀请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拟出版中文报。他筹集资金5000元,租用停刊的国人《新东亚报》的机器,准备出版《东亚新报》,但因故未果。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长期梦想在北满地区取代沙俄势力的日本出兵西伯利亚。日本干涉军陆续进入或途经哈尔滨。金融界和工商企业也纷纷涌入哈尔滨。这一年,日本人在哈尔滨还新办了日文《西伯利亚新闻》报和《极东》月刊。
《极东新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的。社主斋藤竹藏,聘请中国人王鼓晨、王作东任主笔,社址设在道里石头道街。因为订购的印刷机器没有运来,交哈尔滨工艺教养所代印,期发1000份。《极东新报》现已失存。据其“宣言书”称:该报“以国际亲善为宗旨,以东亚和平为目的”,“使极东一隅放一光明”。“宣言书”使用中国人口吻,中心讲“中日亲善”。但宣言又特別指出:“无如我中国内顾多艰,相持未息,致对于亲善各问题,究不无抱歉之处。”末句竟公然指责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爱国行动,令日本“遗憾”。[3](P22)其报纸宗旨和内容可以想见。后来,该报出版一个月后,因欠印刷费巨大,工艺教养所将该报停印,于是该报不再出版。
1919年5月,斋藤准备专程日本东京,向政府筹款,然后再回哈尔滨恢复该报。时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计划创办中文报纸。斋藤主持其事,聘请了中国编辑数人,报纸定名《北晨时报》,社址设在道外,并且派人回日本购买印刷机器,预计在7月初出版。其间,北京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传至哈尔滨,各界群起响应,山东籍商号一致行动,都不订阅日本人在奉天和大连出版的《盛京时报》和《泰东日报》。由于国人的抵制,《北晨时报》胎死腹中。[3](P22)
《哈尔滨日日新闻》于1922年11月1日,由《北满洲》、《西伯利亚新闻》和《哈尔滨新闻》3家日文报纸合并后出刊,它是日本人在哈尔滨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家大型日文报纸。
《哈尔滨日日新闻》创刊于日本干涉军从西伯利亚大撤退时,它犹如干涉军留下的一支别动队,“站在北满第一线,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舆论之中,一贯以文章报国而努力”(引自日文《露满蒙时报》)。它的报名中长期顽固地坚持使用“宾”字,而不按中国通用的“滨”字。后期报名改用“滨”字。[3](P25)
文章来源:《黑龙江医学》 网址: http://www.hljyxzzs.cn/qikandaodu/2021/0302/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