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地域文化构成分析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黑龙江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西部与南部分别与内蒙古和吉林省相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黑龙江人眼中巍峨的群山、广袤的林海、辽阔的平原是雄悍的、博大的、粗犷的,加之常年冰雪严寒的锤炼,使其形成了异于中原的性格特征——热情奔放、粗犷豪迈,地域性格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人文表现,通过人的一系列表征将其外显出来。黑龙江人的性格的形成,不仅受到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受到黑龙江这块土地上特有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人口迁移史、自身文化积淀因素以及体制、制度因素等社会生态环境的极大影响。山野中的五光十色、传统秧歌中的大红大绿、冬季风光中的银装素裹,这些象征性的色彩和视觉形象构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之美。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文化来源:移民文化、自然资源文化、民族民间文化。
其一,移民文化中的移民主要有两部分来源,其中一部分就是关内移民,关内移民的到来使中原文化与黑龙江本土文化融合在一起,在饮食起居、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现出兼容并蓄的特征。例如,供“灶王爷”、过“二月二”等习俗均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另一部分就是在修建中东铁路时涌入了近20万俄罗斯人和犹太人,这批国外移民的到来影响到了黑龙江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方言发展、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为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异域风情。
其二,自然资源文化主要体现在黑龙江的冰雪文化和森林文化。黑龙江是中国纬度最高、经度最东的省份,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也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构成了全省以山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全省林地面积占整个土地面积的近一半,分布着2100余种植物,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达1000余种;野生动物400余种。黑龙江的地理条件使其形成了以亚布力滑雪场、中国雪乡等为代表的冰雪文化,以及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汤旺河石林森林公园等为代表的森林文化。
其三,民族民间文化主要源于黑龙江境内的多民族聚居状态,多个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同时在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各具特色。例如,满族的农耕文化、赫哲族的渔猎文化、鄂伦春族逐兽而居的狩猎文化,自然环境促使北方少数民族形成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间艺术形式。鄂伦春族的桦皮画、赫哲族的鱼皮工艺品、满族的剪纸等共同构成了黑龙江的艺术瑰宝,同时,在宗教崇拜、婚丧嫁娶等方面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
二、黑龙江陶瓷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一)黑龙江陶瓷艺术的历史溯源
黑龙江省拥有悠久的陶瓷艺术制作历史,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肃慎文明中已经出现了陶器的制作,肃慎人墓葬中就有陶罐碎片的发现。唐代渤海国所生产的瓷器被称为渤海古瓷。在金源文化阶段则出现了高温陶和中温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的陶瓷产业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1958年成立依安县陶瓷厂,1999年成立齐齐哈尔市北方高岭土有限公司。另外,肇源陶瓷厂、汤原陶瓷厂也相继成立。其生活用瓷技术比较成熟。
(二)黑龙江陶瓷矿产资源与分布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岩带,岩浆活动频繁,火山沉积岩丰富,其中的瓷土、流纹岩、凝灰岩、脉石英、透辉石、夕线石等矿产是生产陶瓷的重要原料,其中不乏具有低温、快烧、节能特点的新型、优质品类。
呐河县孟家屯瓷土矿化学成分含量稳定,矿石结构均匀,颗粒细,无须选矿即可直接用于生产陶瓷制品;宝清县夹信子南山流纹岩矿石的化学成分以富钾、高硅、贫铝为特征,这符合陶瓷原料化学成分的工业要求;东宁市会川脉石英矿床,矿石为白色,交代结构,块状构造,油脂光泽,东宁市六个陶瓷厂用其作硅质原料,生产工业、民用陶瓷制品,既改变了硅质原料靠外进的状况,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林口县中三阳透辉石具有低温、快烧、节能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的陶瓷原料,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鸡西市三道沟夕线石矿具有“紫砂泥”特色,可烧制各种器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力。[1]绥棱县的陶瓷原料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瓷石、瓷土、陶粒泥岩、透辉石等品种,其中尤以位于马子良西约2千米的瓷石矿储量大、品位高、质量好,非常适用于陶瓷墙地砖生产。
文章来源:《黑龙江医学》 网址: http://www.hljyxzzs.cn/qikandaodu/2021/0620/1749.html
上一篇:地方高校来华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教育方法
下一篇:年全国农垦产品出口情况分析